一、基本情况
黑龙江和兴林业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知名的林业龙头企业,深耕林业领域十余年,主营业务涵盖木材加工销售、绿化苗木培育及沙棘果等经济林产品开发,经营林木包括用材林、生态林、防护林等多个品类,林地总面积近10万亩。作为区域林业产业的核心参与者,公司不仅为地方提供了稳定的林产品供应,还通过生态林管护、防护林建设等业务,在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市绿地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连续两年获得鸡西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近年来,随着林业产业升级需求加剧,公司在林木培育、深加工项目推进中面临资金周转压力。针对林企“融资难、续贷难”的行业痛点,金惠担保公司联合龙江银行、鸡东县政务大厅等单位,创新推出“林权抵押+无还本续保”融资担保服务,既破解了企业发展瓶颈,也为林业资源金融化探索了新路径。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面临的问题与目标
林业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 的天然属性,和兴林业作为典型林企,长期受两大难题制约:一是传统贷款“先还后贷”模式导致续贷期现金流高度紧张,2025年因需一次性偿还480万元到期贷款,被迫暂停200亩苗木培育项目;二是企业核心资产为林权,因评估难、流转难等问题,传统金融机构不认可其抵押价值,导致“有资源无资本”的困境。
基于此,金惠担保联合多方确立三大目标:一是破解续贷现金流压力,让企业“无需抽贷即可续贷”;二是激活林权价值,将“沉睡资源”转化为融资资本;三是构建政银担协同机制,形成可复制的林业金融服务方案。
(二)主要行动与关键突破
1.创新担保模式,破解续贷难题
金惠担保深入企业调研后,针对性推出“无还本续保” 服务,在贷款到期前3个月启动续贷审核,通过优化风控模型(将企业林木生长周期、生态价值纳入评估维度),将担保周期延长一年,企业无需筹集大额资金偿还本金,仅需按约定支付利息即可完成续贷。该模式为和兴林业节省短期融资成本约20万元,避免了因抽贷导致的项目停滞。
2.首推林权抵押,激活资源价值
作为全市首例林权抵押担保业务,金惠担保联合鸡东县自然资源局建立“评估-确权-登记”全流程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按“用材林按出材量、生态林按碳汇潜力” 的差异化标准,评估和兴林业2532亩林权价值达1521万元;鸡东县政务大厅开设“绿色通道”,专人跟进林权确权与抵押登记,将原本需5个工作日的流程压缩至2天,节省时成本60%。最终,以林权为抵押,企业成功获得4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破解了融资难的核心痛点。
3.政银担协同,提升服务效率
建立“企业需求-担保增信-银行放贷-政府保障”的联动机制:金惠担保发挥政府性担保机构“增信”作用,承担100%的贷款风险,降低银行顾虑;龙江银行开设绿色审批通道,将贷款审批时限从20天缩短至10天,实现“续贷资金无缝衔接”;鸡东县政府将林权抵押登记纳入“放管服”改革重点项目,提供政策指导与流程保障。多方协作下,从企业提出需求到资金到账仅用20天,较传统模式提速50%。
(三)成效与亮点
1.经济效益显著,企业发展提速
400万元流动资金的注入,直接保障了2000亩林地的管护(包括病虫害防治、林木修枝等),避免了约500万元的林木损失;同时推动沙棘果深加工项目落地,预计年新增产值800万元,带动周边30户农户就业,户均年增收2万元。
2.社会效益突出,行业示范效应显现
该案例首次实现鸡西市林权抵押与无还本续保的结合,带动省内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跟进探索同类模式。通过激活林权价值,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金融实践路径,2000多亩生态林的持续管护还将每年增加碳汇量约1000吨,助力区域生态保护。
3.创新经验总结
亮点一:突破传统金融对林企“重资产抵押、轻资源价值”的偏见,建立林权价值评估与流转的标准化流程;
亮点二:通过“无还本续保”与长期担保周期匹配林业生产规律,实现金融服务与产业特性的精准对接;
亮点三:政银担各司其职(政府保流程、担保增信用、银行放资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可持续机制。
三、经验启示
该案例的先进性在于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三农”的两大瓶颈:一是将林业资源的生态价值、长期收益纳入金融评估体系,实现“资源资本化”;二是通过机制创新让金融服务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同频共振”,避免“短贷长用” 的错配风险。
其独特性体现在政银担的深度协同:并非简单的业务合作,而是构建了“需求共研、流程共优、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担保机构的增信能力、银行的资金优势形成合力。
可复制推广性强:一方面,林权抵押模式可延伸至农地经营权、集体资产等领域,激活更多农村沉睡资源;另一方面,“无还本续保”可推广至养殖、种植等周期长的产业,缓解企业续贷压力。
实施中需注意:一是需建立专业的农村资源评估体系,避免价值虚高或低估;二是要明确政银担三方的风险权责,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降低担保机构压力;三是需加强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建设,确保抵押物可处置,保障金融机构权益。
总之,该案例证明,金融创新要立足“三农”实际需求,通过多方协同激活资源价值,才能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金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