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鸡西市人民政府网站!
无障碍| 关怀版| | 注册 退出 网站支持IPv6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黑龙江省候选人公示

2024-12-17 16:41 来源: 黑龙江省文明办

  按照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候选人推荐工作要求,结合我省“龙江好人”评议结果,坚持正确导向、面向基层、优中选优、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各地各系统推荐、资格核查、综合评审筛选,推荐以下12人作为黑龙江省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公示期2024年12月5日—2024年12月9日。

  如对公示人选有不同意见,请于公示期间反映。反映情况要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须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应署名并提供联系方式。

  受理电话:0451—84210305。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黑龙江省候选人事迹

  达斡尔族非遗传承人用艺术点亮民族团结之光

  ——齐齐哈尔市何丽霞

  何丽霞,女,达斡尔族,1976年5月出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头人,黑龙江省达斡尔族“扎恩达勒”传承人,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学会副理事长。27年来,她扎根群众文化繁荣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层一线,用歌舞搭桥,以艺术传情,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各族人民心中,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202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老馆被“唤醒” 化身非遗保护堡垒

  “我的工作虽平凡,但传承的民族文化却在新时代绽放了璀璨光芒。”何丽霞自幼怀揣成为达斡尔族歌唱家的梦想,将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视为毕生追求。自黑龙江民族干部学院音乐艺术专业毕业后,她毅然回到梅里斯区文化馆,后又赴齐齐哈尔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深造,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朱以为教授,学习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研究。省外一些大型歌舞团和高校纷纷向她抛来橄榄枝,但她始终记得自己儿时的梦想,毅然回到了家乡,用歌声回报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梅里斯区文化馆,在何丽霞的精心打理下焕发了新生。面对经费紧张、人员匮乏的困境,她凭借创新思维,多方筹措资源,不仅改善了文化馆的硬件设施,还将其打造成为非遗保护的坚强后盾。曾几何时,区文化馆专业演员仅有十余名,何丽霞不断充实力量,吸纳各民族业余文艺工作者百余名。同时,她还将目光投向学校,抽调精干馆员走进校园传授非遗技能,经常性组织师生们创作非遗作品,在库木勒节、抹黑节、春节等重点节庆时展演,让非遗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抢救+传承  唱出达斡尔族最动听的歌

  自2017年起,何丽霞创新培训模式,实现非遗传承常态化教学,学员覆盖离退休教师、农民、工人、干部等多个群体,每年培训课时达180节以上,培训学员超千人次。她带领团队抢救性整理达斡尔族“乌钦”、“哈库麦勒”歌曲百余首,刻录非遗记录光盘6000余片,出版《那音太乌钦集》《再版色热乌钦集》等著作,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2017年,何丽霞组织近百名业余文艺爱好者,成功复排大型风情音画剧《达斡尔人》,成功亮相梅里斯第三十届库木勒节。辽阔的大草原上,上万名观众沸腾,《达斡尔人》获得业界和各族观众的一致认可,好评如潮!不仅如此,何丽霞更是带领团队登上了外交部黑龙江省全球推介会的舞台,并相继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原生民歌节等大型活动,在中外宾客面前,充分展示达斡尔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文风采,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唱响团结歌 小舞台绽放大光彩

  何丽霞深知文化演出与培训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她先后带领团队深入黑河、同江、孙吴、萝北等少数民族集中连片地区,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巡演,用艺术搭建起民族团结的桥梁。同时,她还肩负着“文化润疆”的使命,多次赴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等地进行文化惠民演出,用时代主旋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火红榴花向阳开”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送文化下乡活动中,何丽霞同样身影活跃,为望奎县和肇源县的民族同胞们带去了精彩的文化盛宴。她不仅是歌者,更是文化的组织者与引领者,通过文化文艺“六进”活动以及库木勒节、抹黑节、冬捕节、采摘节、丰收节、美食节等民族节庆展演活动,创编声乐舞蹈作品120余部,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超120场,成功组建31个文化馆分馆,覆盖全区49个行政村、138个自然屯,惠及群众10万余人,实现村村有舞、户户有歌,全民共享文化盛宴的良好局面。

  何丽霞,这个土生土长的达斡尔族姑娘,以歌者的担当,用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歌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用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用一次次困境面前的坚守,诠释了文化传承的深刻内涵。在她的带领下,达斡尔族文化这颗中华文化的绮丽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乡书记带领赫哲族人民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双鸭山市王浩

  王浩,男,赫哲族,中共党员,1977年4月出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党委书记。自2022年担任四排赫哲族乡党委书记以来,他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带领全乡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立足浓郁的赫哲族民俗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从“种”风景到“育”景点,再到“创”品牌,打造出了乌苏里江沿线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持续擦亮“蜜淌乌苏里•鱼跃赫哲乡”四排靓丽名片,奋力谱写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新篇章。202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推进民族团结与产业发展齐驱并进

  作为乡党委书记,王浩始终坚持将培育壮大特色民族产业作为民族团结稳定、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举措。他带领全乡各族群众依托乡内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吸引近3亿资金建设完成“乌苏里船歌”乡村振兴示范区和“乌苏里船歌”百里黄金旅游带项目,四排赫哲族乡被评选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集渔猎生活、非遗文化、鱼宴美食、特色民宿等为一体的旅游体验精品区。随着景区的建成,来四排赫哲族乡的游客络绎不绝,有效盘活了旅游资源,激发了文化旅游独特魅力,带动全乡村民发展渔家乐、特色民宿20余户,为1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2024年,四排赫哲族乡共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产业收入达300余万元。他带领全乡群众倾力打造的“看赫哲,到饶河”民俗旅游品牌,成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发展边境地区特色文化旅游”重要指示的典范。

  推进民族团结与民俗文化水乳交融

  强化非遗保护,赋能文化振兴。作为赫哲族党员干部,王浩始终致力于挖掘、弘扬、传承和保护赫哲文化,精心推出“三文”举措。成立赫哲族“文史”“文艺”“文创”专班,建立赫哲文史资料数据库,收集整理各类书籍、影像资料千余册,组织非遗传承人录制“说胡力”“特伦布固”和赫哲语单词,推动赫哲民族语言永久载入文化史册。利用“伊玛堪”传习所、食鱼习俗传习基地、桦树皮技艺手工坊等平台广泛开展传习活动,排演赫哲歌舞,教授鱼皮画、桦皮画制作。建立“赫哲姑娘”鱼皮手工艺合作社和非遗就业工坊,围绕赫哲族渔猎、图腾、图案等元素,创作鱼皮钱夹、桦木酒具等文创产品,打造“四排好物”品牌,推动民族特色“指尖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相辅相成

  王浩始终以各族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动员全乡干部群众齐发力,构建边陲赫乡“枫桥”治理新格局,奋力奏响民族团结“同心曲”。他按照“把农村当公园建设”的理念,统筹资金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利用闲置宅基地打造百亩花海景观,建设百米文化长廊、“船歌向党”科普示范菜园和荷花池。在一次次整治活动中,各族群众团结一心,走出自己的“小家”,共建四排“大家”,逐渐形成了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有乡愁记忆的村庄风貌和“一步一景”的生态景观。他牵头建立了以便民服务中心为枢纽、以网格管理为依托、以部门联动为支撑的基层治理体系,32名专兼职网格员坚持“登门纳谏、开门恳谈”,年均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40余件,各族群众越走越近、越处越亲,连续多年越级信访事件“零”发生。创新开展警地共创平安边境活动,推行“邻里守望、警民互动”常态化治安防控模式,实现党政警民联防联控,筑牢边境稳定严密防线。2024年,四排赫哲族乡被评为黑龙江省首批平安边境模范乡镇。

  生逢盛世,重任在肩;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王浩的带领下,全乡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共识,团结发展,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同向发力、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唱响了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

  

  “最美教师”扎根边境教育事业 精心培育“小石榴籽”

  ——黑河市麻爱彦

  麻爱彦,女,197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孙吴县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27年的她,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融入到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国防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她用无言的行动促进了各民族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包融,友好往来,共同发展,营造了浓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202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弘扬传统文化  做增强文化认同的促进者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她深信,要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强文化认同,这也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她反复思考着:如何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如何做好适合孩子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此,她带领全校师生共同打造了以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廊为核心的红色教育长廊、科技探索长廊和24节气传统文化长廊,引导孩子们利用废旧材料,将传统文化、航天科技、红色基因等多种元素融入到创作中,长廊里4500余件作品处处展现师生民族大团结的智慧。她带领孩子们,在操场地面上通过测量、涂色、写字等工序,绘制出了巨幅黑龙江省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并与孩子们一起做“爱我中华”的地图游戏,看到孩子们能在欢声笑语中了解祖国和民族知识,她便开启了从“参与做一做”到“我要说一说”的培养方式,利用微信平台开设“做石榴籽铸民族魂”等7个专栏。在她的悉心培育下,先后有300余名小解说员走上宣讲岗位,开展宣讲活动349期。这些具有参与感、体验感、代入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从灵魂深处认同、拥护并维护民族团结,这也进一步坚定了麻爱彦做一名文化认同促进者的决心和信心。

  创新课堂实践  做铸牢思想根基的践行者

  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的她,深刻认识到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课堂”,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断巩固这个主阵地。学校开设了丰富的社团课程,孩子们在踢足球、吹排箫、制作各民族服饰等41个社团活动中大胆实践、尽情展示。麻爱彦喜爱音乐,在学校的音乐社团中,带着孩子们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她发现班级里有一名达斡尔族女孩,性格内向且有些自卑。于是,她主动邀请孩子加入音乐社团,与她一起唱歌,经常与她交流。慢慢地,女孩逐渐变得开朗大方,并亲切地叫她“麻妈妈”。她带领师生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悄无声息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和民族观,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思想潜移默化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加强国防教育  做厚植家国情怀的奋斗者

  麻爱彦一直以家乡孙吴为自豪,这里地处祖国北部边陲,担负着守边固边兴边的重大使命。她思考着如何利用好区域资源,为边境县的孩子们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次教育。她找准了把国防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的切入点,打造“少年军校”阵地,构建国防知识、军事体验等7大特色课程体系,亲自设计军校活动27场次。在每次“少年军校”太阳勋章颁奖仪式上,麻爱彦都亲自给孩子们佩戴勋章并给予鼓励和期望。在孩子们的获奖感言中,“从小志在军校,长大志在祖国”的口号响彻整个校园,更激荡着孩子们的内心。通过体验式、浸润式的国防教育,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切实增强“我为祖国守边疆”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

  社会实践交流  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守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麻爱彦深受启发,她积极行动起来,把学校小课堂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之中。主动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阿扎乡小学、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青河镇第三小学开展了以线上交流、书信往来等形式的手拉手联谊活动,加深了不同民族孩子之间的了解,增进了民族情谊,促进了民族团结。她还每年组织全校师生参观党史馆、胜山要塞二战遗址等教育基地,引导孩子们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从教27年来,她始终以一名创业者的姿态走在民族教育改革的前列,先后打造了少年军校和少年科技两大民族特色教育品牌,民族特色教育活动成果8次登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办学经验10余次在国家、省、市级进行交流。她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希望工程园丁奖、慈善爱心人士、省科普专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审专家、《家庭教育报》特邀专家、市级优秀校长、专家型校长、市级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等称号。

  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痴心一片终不悔,呕心沥血育英才”,在孙吴这块热土上,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扎根边境教育事业,精心培育“小石榴籽”,用无悔青春写就民族教育的锦绣华章。

  

  践行“三当”精神 “电力雷锋”用心照亮冰城每个角落

  ——哈尔滨市梅宏刚

  梅宏刚,男,1978年7月出生,国家电网黑龙江电力(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哈尔滨市志愿者协会共产党员志愿服务先锋队队长。作为龙江大地闻名遐迩的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第三任队长,从走进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第一天起,李庆长师傅所倡导的“当一个好人,一个好员工,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三当”精神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并茁壮生长为参天大树。

  职业生涯26年,他为民服务的足迹遍布冰城大街小巷。面对每一个工作岗位,他始终满腔热忱、倍加珍惜,面对责任与使命,他做到了倾心相待、全力以赴。

  紧贴群众需求,做敬老爱老助老的贴心“电保姆”

  共产党员服务队日常工作十分繁杂,勇于承担供电服务中的急难险重任务外,更多的是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观察到近年来社区实行的“网格化管理”有着非常好的资源优势,他主动与社区对接,联动开展“守护夕阳——百进社区千户家庭”敬老爱老助老电力志愿服务,针对有用电需求的老龄客户建立服务档案,为“老龄客户”量身打造专属服务。截至目前,项目共与全市263个社区、157个村镇建立联系,走进1407户困难群体家庭,开展“守护夕阳”帮扶2168次。

  危难挺身而出,做群众电力安全的忠实保卫者

  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入队誓词里有着这样一句话:“勇担社会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刻在梅宏刚的心中。面对危难,他永远是坚定的逆行者。在河南洪水、龙江冰灾、洪灾的危难时刻,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连夜赶赴灾情最严重地区,不眠不休昼夜奋战在抢险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优良作风。

  2023年盛夏,黑龙江省五常市遭遇几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并引发山洪,他带领队员第一时间驰援灾后援建现场,先后为4个村、5个屯、200余农户提供电力志愿服务,以优良的作风、为民的情怀、精干的业绩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抗洪保电救灾的满意答卷。

  紧跟时代发展,做智能用电的创新服务者

  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24年,从传呼机到小灵通再到链接在城市114上的热线,服务队的服务方式也发生着改变。2023年,梅宏刚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依托“互联网+”新技术创新成果,在全国首创“用电@他好使”智能用电服务平台,将服务从线下扩展到线上,为百姓提供线上点单式电力志愿服务,搭载的多项功能填补了国内空白,以新理念、新定位、新模式升华全省第一支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品牌价值。

  抢抓有利时机,做展现龙江形象的完美代言人

  2024年初,龙江冰雪旅游爆火出圈,哈尔滨供电公司抢抓有利时机,在索菲亚教堂广场搭建“用电@他好使——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能量小站”。梅宏刚率领队员们积极为游客、市民提供手机充电、热贴、暖姜水、指路、小屋临时避寒等暖心服务,耐心周到,有求必应。历时42天、仅600多个小时,在零下30°C的严寒下全天候坚守,润物无声地温暖着八方来客的心。“能量小站”的出现,得到了中央和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能量小站”已不仅仅是游客市民寒冬里的补给站,更是龙江人热情好客的“活招牌”,坚守在小站里为民服务的“梅宏刚”们,就是龙江形象的完美代言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作者,梅宏刚这个“电力雷锋”,用自身的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履行国家电网人“你用电我用心”的庄严承诺,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他把群众当亲人,把荣誉当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用“三当”精神照亮了冰城的每一个角落。

  

  “80后”外卖小哥勇救煤气中毒母女

  ——齐齐哈尔市陶景良

  陶景良,男,汉族,1982年4月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居民,美团公司外卖骑手。陶景良在危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及时抢救煤气中毒母女,2024年4月被富拉尔基区人民政府授予2024年度富拉尔基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荣誉称号,2024年7月26日入选中央政法委2024年第二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其救人事迹在人民日报、平安龙江建设等平台刊发。

  上门取餐 意外发现险情

  2024年2月22日傍晚7点左右,陶景良像往常一样在街路巷道间奔波送餐。当他来到位于铁西的一家商户取餐时,进屋后未看见店家有人,四下寻找之时,发现老板母女二人倒在厨房水池前昏迷不醒,屋里还有刺鼻的煤气味儿,他警觉地猜测母女二人可能是煤气中毒导致昏迷。

  不顾安危 及时施救母女

  危急时刻,他迅速打开门窗通风,将母女二人拖拽到靠近大门口的地方。在拨打了120和110报警电话后,他又一边向商户门前过往路人呼救,一边迅速对母女二人采取心肺复苏、按压人中穴等急救措施。当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拼尽全力挽救二人的生命。待救护车赶到后,他又向医护人员详细描述了事件经过及采取的救治措施,直至看到母女二人被医护人员送上救护车,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忙活了一身汗的陶景良戴上头盔,继续赶路送餐。

  不计得失 只为他人平安

  “你知不知道我要饿死了?我怎么理解你,哪有送餐晚两个小时的?订单我不需要了,你自己吃了吧!”面对客户的指责,陶景良没有作任何解释,只是道歉。

  事发当晚,有5单超时,陶景良每送一家,都真诚地表示道歉,即使个别人恶语相加,他也只是一味地认错,没有透露出救人的事。他心中认为不论什么理由,订单晚了就是自己理亏。

  “昨晚你去干嘛了,单子晚了近两个小时。”23日一上班,外卖配送站负责人就对陶景良进行了质问。第一遍问的时候,陶景良只是说在路上耽误时间了,但是憋了半天,也没有给出超时这么久的解释。“咋的了,有什么不能说的,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在同事们的追问下,陶景良才说出了昨天的经历。当同事问他为何不早点将救人的事说出来,他却说:“这样的事,谁碰到都会去做,没啥可说的”。之所以不说,是因为在陶景良的心中,自己所作所为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不值得一提,只要两个人最终能够平安,其他都不重要。

  事情发生后,有人说他是英雄,不顾个人安危挽救了生命;也有人说他是傻子,把自己也给“捎上了”怎么办。但在陶景良看来,自己就是一个靠着双手努力赚钱生活的平凡人,当时没想着有没有危险,后来想了想,煤气要是爆炸了,周边的住户就危险了,所以即便有危险,再遇上还是会伸出援手。

  凡人善举,最为动人。在陶景良的心中,这本是发生在他平常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之事,但正是这件“平常之事”,不仅挽救了母女俩的生命,更避免了因煤气泄漏引发的爆炸、火灾事故发生。陶景良用实际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平凡之躯行英雄之事,彰显了平民英雄本色。

  

  青年教师勇救落水群众 彰显共产党员初心使命

  ——佳木斯市张鹏

  张鹏,男,汉族,1995年7月生,中共党员,佳木斯市富锦人,现任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他在锻炼途中,勇救落水老人,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良好形象,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勇救群众 彰显初心使命

  2024年7月7日下午,张鹏如每个周末一样在松花江沿岸锻炼,当日下午4点左右,他行至外滩铁路桥下时,发现江边聚集了一群人,伴有焦急的讨论声,并向江中指点,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这里可能发生了紧急情况,就迅速赶了过去。他快速询问围观的几名群众,得知有一名老人落水,岸上的几个人虽然着急,但是不敢下水施救,落水者情况十分危急。张鹏向江中望去,发现有衣物随水波漂在水面,他意识到那应该就是落水者。他立即环顾四周,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充当救生设备的东西,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救人的决心,“就算没有工具,我也要试一试!”那一刻,张鹏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是一条人命,我一定要把人救上来!”事后,张鹏说。紧急情况下,张鹏立即脱下上衣,纵身一跃跳入湍急的江水中,很快游到落水者身边。他用力将落水者翻转至面部朝上,然后拖着落水者拼命往岸边游。在拖救过程中,他既要保证落水者的口鼻露出水面不再呛水,又要保证朝岸边前行,在靠近岸边时由于浮力减小,重量迅即变大,张鹏咬紧牙关踩着江底的淤泥,用力拖行。上岸后,他立即对落水者进行了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随后警察、救护车相继赶到,落水者交由专业人员救治。

  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在没有任何救生设备辅助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下水救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信念。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急时刻,张鹏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冲向险情,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充分展现了高校青年教师的挺膺担当。

  以校为家 热心服务师生

  早在学生时代,张鹏就展现出勇敢担当、热心助人的良好品质。大学期间,有一年由于春季干旱,校园柳絮横飞,位于学校东侧火山岩体育场处绿化带不慎起火。刚好从此处路过的张鹏,毫不犹豫冲上前去救火。见火势渐大扑打不灭,他迅速跑到教学楼内拎出灭火器进行扑救,随后同学校安保人员一起打开消火栓,全力扑救,控制住火情,有效避免了一场火灾,保护了学校和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入职佳木斯大学以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张鹏尊重学生性格特点,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在学生遇到挫折或困惑时,及时给予中肯的意见建议。在学院组织的“学雷锋做表率”活动中,他利用课余时间,周一至周六每天早晨6:15带领学生进行羽毛球训练,风雨无阻,坚持不懈,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张鹏老师是新时代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面对险情,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群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毅然跳入湍急的江水中,勇救落水老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挺膺担当。

  

  七旬老兵勇救落水女童 军人本色彰显榜样力量

  ——鸡西市万希田

  万希田,男,195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虎林市伟光乡吉庆村村民。1973年至1981年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服役,曾参与唐山大地震救援,荣获三等功1次、嘉奖7次等诸多荣誉。退役后选择回乡工作,长期担任伟光乡供销社主任。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万希田身上不仅承载着过往岁月的风霜与荣耀,更涌动着一股不朽的军人之魂。面对溺水险情,他纵身一跃,挽救年轻生命,舍身救人的背影,让我们心中有暖,眼里有光。

  英勇义举,尽显军人本色。2024年9月16日上午,前往昆明探亲的万希田与战友相聚到昆明大观楼公园游玩时,突然发现一名1岁左右女童不慎跌入滇池水中拼命挣扎,在这人命关天的危急时刻,万希田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水中,与战友默契配合将孩子小心翼翼地托举上岸。女童被安全地送回了岸边,而万希田与战友却因奋力救援而多处擦伤,个人物品也在救援中受损。事后,面对女孩外婆的感谢与赔偿,他们果断拒绝,万希田催促女孩外婆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检查,不用管他们。当战友询问万希田,“你不会游泳,万一水深发生意外了怎么办?”万希田回答:“在这救人的紧急关头,哪还想这么多!我都70多岁了,能救下这孩子,就算真有意外,也值了!”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万希田与战友的见义勇为,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更是对“退役不褪色,忠诚永在心”这一誓言最生动的注解。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那份根植于心的军人本色与家国情怀,永远不会褪色。

  心怀大爱,传递人间温暖。事后,有人问万希田“跳水救人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他说“一定要把孩子救上来!我当时脑子里就这一个想法,别的没时间想。身为一名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救人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应该做的。”当兵时,身披“橄榄绿”保家卫国;退役后,一颗“红心”奉献社会。如今已是72岁高龄的万希田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那份热情与担当,坚持参加所在支部的党日活动,经常关爱慰问贫困老人,在生活上帮助邻里纾难解困。面对社会关注的“扶不扶”道德难题,万希田更是从未犹豫过,只要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主动扶起摔倒老人,用自己的言行浇灌社会的道德之花。作为虎林市伟光乡退役军人“橄榄绿”志愿服务队队员,他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在疫情防控的前线,还是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都留下了他忙碌而坚定的身影,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万希田是众多身边好人的生动缩影,他的英勇事迹受到广泛赞誉。军装虽然脱下,但心中的那份军人使命与责任感,却如磐石般坚不可摧。在讲述自己的事迹时,他总是云淡风轻,仿佛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救人于危难,他无愧于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的双重身份,爱心善举值得最高的精神礼遇!

  九旬老兵初心不渝 让红色记忆薪火相传

  ——哈尔滨市王青山

  王青山,男,汉族,1928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五常市卫国乡兴水村人。1946年入伍参军,194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战役等多场战役。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九旬高龄的王青山不仅是战争年代手握钢枪保家卫国的“老革命”,也是新时代坚守初心的红色思想宣讲人,更是把为人民服务精神融入漫长人生的道德楷模。他用一生践行自己的铮铮誓言:“我始终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人民服务,是我永远无悔的承诺。”

  穿越战场,枪林弹雨铸初心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王青山老人的眼前就会浮现出那段峥嵘岁月。

  王青山1946年入伍,1948年入党,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60师480团2营机炮连通讯员、警卫员、保管员、担架兵,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公主岭战役、梅河口战役、四平战役、抚顺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每一声枪响都可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有一次,王青山和战友们用火力压制敌军时,一颗子弹擦到他的胸前又弹到咽喉处,顷刻间喉管破裂血流不止。而冲在前面的老班长被子弹贯穿,临终前攥紧王青山的手说:“青山,告诉我妈,我回不去了。”王青山含泪点头。战争一结束,重信守诺的他马上辗转多趟火车赶往班长家,没想到班长的母亲已经去世。如今70多年过去了,王青山每年清明节都会祭奠战友。

  和平岁月,红色传承写忠诚

  退役后的王青山回到了家乡,种田务农。1964年,相濡以沫的妻子病逝。王青山强忍悲痛,一人扛起家庭重担,独自抚养3个孩子长大成人。

  哪怕在困难时期,王青山和孩子们就算饿肚子,他都没提自己是抗美援朝立过军功的老兵,没向政府索要过补助。从战火中走来的王青山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忘不了为了人民幸福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们。他发挥余热,以朴实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记忆薪火相传。

  每年,王青山都要去五常市委党校、卫国乡政府、卫国乡中学、卫国乡小学等地,开展以“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做合格共产党员”为主题的红色宣讲。

  “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要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传承下去,让孩子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王青山动情地说。

  一诺如山,铁马冰河入梦来

  年逾九旬的王青山,就像村头那棵历经风霜、枝繁叶茂的老槐树,将根脉深深地扎在了兴水村这片质朴的土地上,守护激励着年轻的村民。“我始终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的承诺。”王青山说。

  2023年8月,卫国乡遭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关键时刻,王青山老人带领志愿者们挨家挨户走访,将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到安全地点。对于那些因洪水失去住所的村民,他更是毫不犹豫地敞开了自家的大门,邀请他们来家中暂住。洪水渐退,他又不顾疲惫,动员村民清理淤泥、疏通排水渠,确保村庄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岁月,从风华正茂至垂垂老矣,王青山坚守家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用铮铮誓言守护故土初心。

  

  实诚人“大刘”以诚立身 带领村民走上共同致富路

  ——双鸭山市刘明坤

  刘明坤,男,1973年6月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升昌镇永胜村永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新时代农民企业家。自2017年发起成立永胜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刘明坤秉承着“为国、为家、为己”的“新农人”情怀,践行“务实做事、诚信做人”的人生理念,以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为主导,带动永胜村集体增收,共同致富。

  提起刘明坤,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喜欢叫他“大刘”,这个“刘”通这个“留”,寓意着这个家伙有能耐,不仅能留住“钱袋子”,还能留住大伙共同致富的心。“大刘”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也是村里信赖的致富带头人。这些都离不开“大刘”诚实守信的品质。靠着诚信的金字招牌,“大刘”不仅赢得了村民的深厚信任,也成为他成功致富的坚强基石。

  一诺千金,9年分红3000多万元

  2016年,合作社发展鲜食玉米产业,流转村内土地168户、一万多亩。在签订流转合同时,他向村民承诺:秋后挣了钱,在流转费用的基础上,再给老百姓分红。

  在土地流转初期,由于对国家政策的不理解,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一些村民对土地流转充满了疑虑和迷茫。“这要是都交上去了,以后不得让他们拿住,多少钱不是他说了算!”168户土地流转,就相当于168根针,一家掉队,这事就办不成,而“大刘”就是那个穿针引线的人。

  “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大刘’挨家挨户走访。他虽不善言辞,但一句‘你们就说,信不信我这个人吧!’却胜过千言万语,村民们被他的真诚打动,纷纷表示信任。”“都是屯子长大的,啥品行都知道,我信‘大刘’!”一位平常事不关己的张大爷开口说道。

  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苦与痛只有“大刘”一个人知道。他深知“务实做事、诚信做人”是立根之本。再苦再难,他也要努力前行,因为有国家的好政策,明天一定会更好。当年,恰逢黑龙江省出台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合作社鲜食玉米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收入突破五百万元。

  “大刘”一诺千金,当年为168户村民分红369.6万元,户均2.2万元。从那年开始,合作社连续九年为村民分红,累计三千多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万元以上,使永胜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村”。

  宁可自己亏,也不能害别人

  合作社发展得好,规模大,每年春季需要的春耕物资量特别大,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因此,经常有村民“搭车”,找“大刘”帮忙“备春耕”。时间长了,“搭车”的人越来越多,从本村发展到邻村乃至附近乡镇,形成了“团购”效应。

  有人劝“大刘”:“在代购时涨点价,只要比市场价格低,他们就认可,合作社也能多赚点钱。”刘明坤坚决不同意:“都是乡里乡亲的,人家相信咱们,咱们不能那么干。”

  在“大刘”的主导下,合作社每年为村民代购农资两百多万元,都是原价来原价走,一分钱不挣不说,运输等环节产生的损失,也都是合作社负担,不让村民们赔钱。

  2023年春季,合作社代购的一车化肥在运输途中淋了雨,虽然外表看不出什么,但种地使用时会有影响。有人建议“大刘”不告诉村民,但刘明坤坚决不同意,“庄稼就是农民的命根子。肥出了问题,影响了产量,那不是坑人家吗?”“大刘”第一时间联系化肥厂家追加订单,保证村民春耕生产。自己却从家里拿出三万多元,赔偿合作社的损失。

  “宁可自己亏,也不能害别人!”在刘明坤的带动下,合作社上上下下树立起“诚实守信”的理念,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日常生活,合作社社员职工都用心做事、以情感人,也把“诚信”二字深深烙进了全村村民心中。

  做有信誉重商誉的“新农人”

  2022年,合作社进入公司化发展阶段,拥有冷库4000平方米、保鲜库4000平方米及其配套设备和设施,现代化鲜食玉米、速冻玉米加工流水线12条,实现年加工鲜食玉米能力3.5万吨。合作社在诚信加持下,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合作社鲜食玉米销售也“触电上网”,成为京东、天猫等各大电商平台上鲜食玉米的“标杆”企业。

  “诚信是经营之本!”“大刘”在起步阶段就为合作社定下了经营基调。今年夏天,合作社种植的鲜食玉米受天气影响,部分地块玉米品质出现了籽粒小、黏度低、口感差的情况,虽然不影响外观,但“大刘”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降等、降价的决定。“诚信就是企业的命。诚信经营企业会越来越好,投机取巧成不了大事儿。”

  在“大刘”的坚持下,合作社在鲜食玉米采收和加工阶段,就降低了“问题玉米”等级,调整了这些玉米的售价。仅此一项,今年合作社预计又会少收入二百多万元。但“大刘”说:“诚信二字千金不换,为了合作社的信誉,少赚多少钱都值得。”

  如今,合作社的发展早已走上正轨,乡亲们在“大刘”的带领下,正走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未来,乡亲们眼中的实诚人“大刘”还将一如既往以诚信立身、以信誉为先,带领广大村民走好共同致富路。

  

  基层民警以大爱护佑民安 用热血捍卫忠诚

  ——七台河市李世华

  李世华,男,198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16年2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七台河市公安局新兴分局东风派出所副所长。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民警,他始终扎根基层,苦练内功,依托数据赋能,近年来高效办理治安案件1000余件,行政拘留410余人,破获刑事案件70余件,起诉人犯60余人,抓获网上逃犯118人,是当下七台河市公安局最有代表性的青年“执法办案能手”和“优秀青年卫士”。李世华爱民卫民,善做会做群众工作,许多违法当事人都在他的细心工作和真情感召下,成为辖区稳定的参与者和维护者。8年社区工作,零信访、零投诉,群众信任,百姓点赞,连续五年荣获全市“十佳社区警务能手”称号。近日,新晋荣获黑龙江省“最美基层民警”荣誉称号。

  火光冲天,他义无反顾冲进火场,扛起随时爆炸的煤气罐,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

  勇敢从来不是因为无所畏惧,而是背后有着心系之人。2024年4月25日下午临近放学,李世华正在育红小学校园门前常规巡逻。“着火了”!随着一串惊呼,李世华猛然发现,不远处居民楼的一处阳台有浓烟和火光窜出。浓烟蔓延、火情严峻。他第一时间冲向火场,顶着浓烟联合现场有关人员维护秩序,切断电源、疏散居民,现场得到有效控制。“民警同志,屋里煤气罐还没闭呢,咋整啊?”李世华眼睛红了,他搬来一张桌子顶着炽热的高温冒险破窗,一口气喷空了7支干粉灭火器,然后抓起煤气罐冲出火场。有惊无险,火势成功控制。看着他烧坏的警服、烤红的脸颊、受伤的双手,楼上的大爷递上毛巾,隔壁的大姐搬来了整箱的饮料,双向奔赴的鱼水情浓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新兴分局局长张东来回忆说:“当时现场已经非常危险了,但李世华能冲上,能保护好群众,真是好样的。”危险时他肯定第一个冲上去,有专案时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有一次,一名醉酒男子在辖区滋事。面对民警的警告不仅没有收敛,反而疯狂挥舞手中的菜刀向出警民警挑衅。关键时刻,李世华举着防暴盾牌迎着菜刀就冲了上去,拼命顶住对方的身体,和同事一起将其成功制服。看着他被刀划坏的警服,大伙都说:“多危险啊”。他一摸脑袋:“刀都划过来了,哪有工夫想啊”。

  创新攻防,他依托科技赋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一身警蓝正气守护辖区平安。

  “李警官,我家商店的东西被偷了”“世华,我那个案子有新线索吗?”当警察、多破案是李世华从小的梦想,从警8年,他跟师傅学习传统办案,更倾心智慧警务。他总说:“市局党委推行新警务技术,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多破案子,别看我是学体育专业的,但咱也不能落别人后面”。

  2023年春节,辖区连续发生居民摩托车被盗案件,作为大多数辖区煤矿工人唯一的交通工具,大过年的不能让老百姓心里添堵。李世华着急了:“再难也得整下来”。现场勘察、分析研究、走访调查,他从初一查到初三,一刻都没耽误,很快锁定了跨区作案的三名犯罪嫌疑人,大年初四在桦南县将该团伙成员全部抓获。今年一月,接过退休老民警手中命案积案的卷宗,通过再次侦查,细心的李世华发现了2009年郭某哲被杀案中潜逃的6名犯罪嫌疑人活动轨迹。经全面收集发现,6人虽均在不同省市但相互之间均有联系。为确保能同时将全部嫌疑人缉拿归案,他主动请缨,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三个多月加班加点全方位开展走访摸底、追踪抓捕工作,历经艰辛和战友们一道将6名潜逃15年分布在4个省份的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近年来,李世华紧跟市局党委警务创新脚步,先后创新了“三步三合追逃”等一系列技战法,累计抓获上网逃犯106人,创造了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全市抓获上网逃犯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全市公安科技强警的青年领跑者。

  春风化雨,他一颗爱心总是洋溢着无处不在的温暖,把警察的担当和党的关怀带进千家万户。

  李世华挺胖,人也爱笑。走进他的生活,你会发现胖胖的警服下,埋藏着一颗温暖的爱心。今年年初,育红小学一名哈萨克族的孩子和同学发生推搡。由于语言不通,孩子的母亲连比画带吵闹,情绪一度失控。李世华赶到现场后,想方设法地哄着孩子,鼓励孩子劝妈妈,直到母亲情绪稳定下来。从那以后,他每次下片都会特别看望一下这个特殊的家庭,送关怀、送政策、送温暖。感动的哈萨克族大嫂挑起了拇指:“这个胖胖的,心好”。

  社区崔大娘1948年出生,原籍黑龙江省富锦市,搬到七台河后,由于户口迁移手续丢失,始终未能落上户口。如今崔大娘岁数大了,身体不好,没有户口,社区没保障,看病没医保,落户口成了她最大的心愿。李世华包片后,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帮大娘补办手续,连续辗转富锦、七台河,及时帮大娘办理的户籍证明。拿到新印的身份证,大红印章的户口本,崔大娘哭了,拉住李世华不松手,“世华啊,你解了大娘38年的心病啊!”

  李世华所在辖区有一个街道两个社区、三个自然村,共有居民21598人。他善做会做乐于做群众工作,始终坚持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家的事办。在他积极发挥“派出所主防”作用下,辖区长期稳定,多年来未发生严重暴力犯罪。回望自己的从警初心,他觉得这些年的工作是对从警梦想的追逐。未来路远,但在爱民创安的新征程上,一张胖胖的笑脸必将始终和辖区的万家灯火一道温暖跳跃。

  把安全留给身后的群众,是李世华的从警初心。“无私大爱护佑民安,一腔热血捍卫忠诚”,奔跑的足迹,遍布辖区,理想的坚守,从未缺席。无论星河流转,四季轮换,他始终在日升月落中辛勤地守护着辖区,在党的哺育下擎旗奋进,用自己宽厚的肩膀为群众遮风挡雨,用最朴素的情怀诠释对公安工作的热爱与担当,向党和辖区群众,交上了一份“忠诚、爱民、勇敢”的优秀成绩单。

  

  巾帼铁人扎根油田十余载 勇做“争气”先锋

  ——大庆油田王超博

  王超博,女,1990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3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大庆油田采气分公司第一作业区采气101班采气工。十余年坚守初心如磐、十余年拼搏使命如炬,她将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拼搏进取与家国情怀共振,用最爱的那抹“石油红”播撒燃动青春的火种。她作为黑龙江高层次人才、大庆市“巧雁”培养计划技能人才、高级技师,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黑龙江省龙江工匠,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传承铁人精神,书写“岗位建功”新篇,用精湛技艺为龙江巾帼“争气”。王超博立志要成为一名“技术过得硬、手里有绝活”的好工人,练就了“听声判断天然气流量”“节点数据判定冻堵部位”2项绝活,超前判断气井异常情况58次。她从生产现场走向全国赛场,磨砺铁人一样“识字搬山”的顽强意志,在历经6个多月、上千次的实操训练中,拼速度、拼体力、拼技巧,最终创下2项大庆油田最快操作纪录,摘取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采气工技能大赛的个人银牌,实现了大庆油田女采气工奖牌零的突破,见证了龙江工人群体创优争先的时代篇章。

  勇立时代潮头,点燃“创新创效”之炬,用匠心筑梦为百年油田“争气”。王超博以师傅“大国工匠”刘丽为榜样,专注于小改小革解决生产难题,她领衔“地面工艺冻堵治理”项目,制定一体化方案,年增气1892万方,创效2554.3万元,持续推广111井次预计增气超亿方,可保障33万个家庭全年生活用气,为东北地区天然气集输工艺冻堵防治措施研究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参与研制“电动环保溢流堵头”技术成果,使溢流量下降98%,推广应用可节省费用4185万元,以基层创新探索天然气增长点,托举大庆油田“第二曲线”持续上扬。

  坚持引领示范,播撒“拼搏奋斗”火种,用青春力量为产业工人“争气”。王超博独创“气井诊断手册”“9区25点巡检法”织密了安全生产“责任网”,参与编写教材7本,其中出版的《采气工操作手册》被列入大庆油田岗位练兵系列教材。她还入选黑龙江省及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青年讲师团”,从基层班组到市院校企业,她将党的创新理论、榜样的感人事迹以及青年的拼搏奋斗故事相结合,累计开展宣讲近百场次,完美塑造了“最美石油红”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形象,为助力百年油田建设、助力龙江全面振兴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善良母亲26载不离不弃 无私照顾脑瘫继子

  ——哈尔滨市姜永莲

  姜永莲,女,1963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新伟街道新牧社区居民、哈尔滨市四叶草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获得冰城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她照料脑瘫继子26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彰显了人间大爱。

  再婚家庭 突遭医疗事故

  姜永莲曾是哈尔滨市平房区东轻厂职工,赵杨是她的继子。1996年,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的姜永莲带着女儿与同在工厂工作、有着相同婚姻经历的赵海涛再婚组建了新的家庭。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刚组建不久的新家,因为一场医疗事故,再次遭遇不幸。在那次医疗事故中,丈夫赵海涛的儿子、也就是姜永莲的继子赵杨被诊断为中毒性脑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这个刚刚重组的家庭,无疑是重大的打击。一时间,夫妻俩陷入到巨大的痛苦。

  无微不至 照顾脑瘫继子

  患病以后,赵杨因为脑瘫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不仅不能学习,连最基本的说话、吃饭、走路都无法自主完成,心情不好时还经常把家里的物件摔得稀碎,甚至还会在床上大小便。

  面对继子的病情,面对丈夫的痛苦,作为妻子的姜永莲,在心里无数次的告诉自己,日子总要过下去,只要勇敢面对,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从那时起,姜永莲对赵杨像亲生儿子一样照顾,弄脏了衣物床褥,她及时清洗,从不嫌脏;因为下颚疾病无法正常咀嚼,她就把饭菜做得软烂些,扶着下巴辅助咀嚼;因为无法行走四肢萎缩,她每天坚持给赵杨做两个小时的按摩,扶着他做康复训练。

  迎难而上 创造生命奇迹

  再婚后的几年,丈夫赵海涛患上了心脏病,身体常年不好,后来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姜永莲也因此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她不仅要上班赚钱养家,回家后还要照顾丈夫和继子。

  当时,曾有医生断言,赵杨可能活不到15岁。然而,在姜永莲日复一日地悉心照料下,赵杨不但打破了医生的判断,更是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一直健康地生活着。

  姜永莲的亲生女儿从小目睹妈妈是怎样的坚强善良,耳濡目染地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她不仅不用父母操心学习生活,还可以时长帮忙照料哥哥。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中,原本性格孤僻的赵杨也变成了善良乐观的大孩子。

  不离不弃 母子相依为命

  2016年,赵海涛因病去世,亲朋好友都劝她将赵杨送走。赵杨好像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使劲搂着妈妈的脖子死活不松手,一边哭一边说,“我不走,不走”。姜永莲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抱着孩子说,“妈不走,不走,我在,家就在!”

  女儿结婚搬出去后,原来的四口之家就只剩下姜永莲和赵杨相依为命。父母爱子女必为之计深远,此时的姜永莲想到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丈夫已经去世了,哪天我也走了,孩子该怎么办?为了让赵杨能有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只有初中学历的姜永莲开始教赵杨识字、买东西。她每天拿着手机、卡片教赵杨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教他怎么用手机打电话,教他怎么用现金去买东西,一遍不会就两遍,一次不行就两次,几年的时间下来,赵杨已经认识上百个常用汉字,会用钱在小店买东西了。

  感恩回馈 投身志愿服务

  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为他人撑伞。姜永莲家周围的邻居很多都是以前的老同事、老街坊,大家都熟悉姜永莲家的情况,也经常为她提供帮助。有一年冬天,姜永莲外出工作,赵杨独自出门摔倒在地,好在被路过的“四叶草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发现,及时送去医院。正是这次义务送医,姜永莲第一次听说了志愿服务,第一次知道了“四叶草”。她当即决定,要加入到这个组织中,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自此,姜永莲正式成为一名志愿者,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只要队里一声令下,她都会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无论是暴雪过后环卫工手里的一杯热豆浆,还是冰雪季“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门前的志愿引导,都少不了她的参与和付出。

  一个普通的女工,以难以承受的坚忍,扛起了风雨飘摇的家;一个伟大的母亲,以跨越血缘的大爱,拯救了脑瘫继子的命;一个善良的女性,以二十六载的坚守,展现了人间真挚的爱。这就是姜永莲,那个将善良刻在骨子里的伟大母亲,用她的凡人善举和人性光辉,照亮这世界的美好。

  




发布者:中国鸡西

相关链接